第(3/3)页 这段极有名,自然是真理,但后面其实还有一段: “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仰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 少年时峥嵘绚烂,成熟后平淡。 后来写文章平淡绚烂的苏轼苏辙,回看少年应举时写的文章,那也都是花里胡哨的。 实际上我们知道,苏轼自己少年时极受《战国策》影响,写起文章来,那真是雄辩滔滔,年少老成,比谁都能。 乌台诗案后到了黄州,举重若轻,那才境界高到让苏辙觉得不能追逐的——那时苏轼也四十多了。 唐宋八大家级别的,都得经历这么个过程呢。 年轻人都有个成长历程,也多少有个雄辩滔滔铺陈发散叙述欲的阶段。 如张岱所谓“少年做文字,白眼看天,一篇现成文字挂在天上,顷刻下来,刷入纸上,一刷便完”。 何况一个中学生的限时考场作文,被拉上互联网语境讨论,真已经算挺难为的了。 给点时间,耐心点吧。 ——本来嘛,现在谁回头看自己小时候的作文本,会没点看着脸红的中二段落呢? 《满分高考作文可以让网民读不懂吗?》 日前,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出炉。这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作文得满分到底值不值?舆论褒贬不一。时评作者舒圣祥撰文认为,“不说人话等于高分,这篇满分作文是个坏榜样”。 舒圣祥的评论也许尖锐了些,但如果要我说的话,这么一篇“掉书袋”的晦涩难懂的作文,给个及格分数足矣。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这些语句来自于《生活在树上》的首段。咋样?你没读懂吧?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教授点评文章称“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要我说,是老到和晦涩有余,深刻与稳当不足。 据报道,第一位作文阅卷老师只打了39分,后面的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阅卷组长最后定了满分。评分悬殊,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站编辑:徐强 转载需注明来源:市监观察() 据报道,第一位作文阅卷老师只打了39分,后面的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阅卷组长最后定了满分。评分悬殊,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办法的事儿。但评卷标准载明:“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感情真挚、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是高考好作文的标准。这么一篇“掉书袋”的晦涩难懂的作文真的没有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