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磅礴的大雨逐渐停下,巨蛇也逐渐之中所回缩,最终匍匐在了身影的脚下,而头顶巨大的菩提树摇曳。 隐约间似乎再度多了一份生机。 “道可道!” “原来如此!” 释迦牟尼缓缓睁开了双眼,他的双目之中似乎有着无穷的智慧闪过。 这一刻,他隐约间能够理解到了那一位来自于远东智者的话语。 “你护我成道,今后就与吾同行吧!” 话语开口,释迦牟尼的目光随即落向了巨蛇身上。 巨蛇头颅点头,似乎显得极为的开心。 甚至将头颅放了下来,任由释迦牟尼站了上去。 此刻的释迦牟尼已经得道,而他第一步,自然就是传道。 第一个目标则是鹿野苑,当时他离开宫殿的时候曾经有五位贵族的弟子跟随他一起修行,后来以为他入了魔道就愤然离去,此刻看着释迦牟尼成道,一个个又再度过来了。 释迦牟尼也不以为意,开始讲道,第一步他讲是《华严经》,乃是入定中为各大菩萨所说的法门,然后随着他名气的变大,越来越多的弟子开始追随,比如十大弟子的舍利子,目犍连,摩诃迦叶以及他们自己的徒弟们,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也就是《金刚经》中常提到的“千二百五十”听讲的人。 佛音弥漫于世界之中,一股股的灵气交织,佛祖的身后人员也越来越多。 逐渐之中,整个北印度的学者,修道者都汇聚到了他的身旁。 “佛,何为佛?” 一道身影恭敬的开口,迅速向了释迦牟尼! “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 释迦牟尼平静的开口。 “佛,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什么呢?” “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盘。” “佛,中土之地,乃何地,佛曾言受中土大德者电话,又该如何前往中土?” “中土者,天地之所钟者,欲前往中土,需九九八十一难,跨天山之地,则可踏入天国之所。” 伴随着释迦牟尼讲学,佛道逐渐弥漫整个印度北部。 同时华夏的名声也在这一种情况下不断的传播。 只是在这一份传播之中,华夏很显然已经被彻底神话了。 佛祖都向往的大道之所。 神灵所居之所。 对于所有人来说,这些无疑都充满了巨大的诱惑。 以至于当佛祖传道十年。 准备起行之时。 身后跟随的弟子却已经超过了五千余人。 而这些人此刻都跟随着佛祖踏上了东行的道路。 他们的身形要穿过茫茫的雪山,从帕米尔高原穿过进入华夏之地,其难度可以说是极为的巨大。 帕米尔高原山脉别说在如今了,就算是在几千年后,依旧是天堑。 数千人穿越,其难度可想而知。 行走到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有着超过一半的人选择放弃。 而剩下来的人依旧在坚持。 可这一份坚持,在看到那几乎高耸入云的巨大雪山之时,所有人再度有了一份放弃的心思。 “佛,如此高的雪山,这恐怕是天地的极限了吧。” 有弟子带着一份畏惧的开口,脚步也不由停了下来。 “心有极限,而天才有极限。” “尔等若是不愿意,可以停下来。” 释迦牟尼轻声的开口,他的身影再度迈动。 这一刻的他脚步依旧没有任何的迟疑。 而在他继续行走之时。 身后又再度有了不少人停下来了脚步。 而释迦牟尼的脚步则是继续前进着。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失。 转眼就是三年的时光。 这三年的时间,释迦牟尼身后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从五千余人,逐渐变得千余人,再逐渐彼岸的几百人。 到如今还跟在他身后的仅仅只有五百多人了。 不过这五百多人,无疑也最为坚定的人。 哪怕他们面对着再大的困难,再大的艰难,以及没有让他们有所退步。 而他们途中,遇上过猛虎,遇上过巨兽。 可任何的存在都无法阻拦他们寻道的道路。 而在这一种情况下,他们的身形逐渐进入了葱岭。 当进入葱岭之后,行走就不再是前进的艰难了,而是危险了。 几十年的时光,葱岭犹如天堑隔绝了华夏与外界,而葱岭之中浓郁无比的灵气更是不断孕育着恐怖的妖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