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孟达的奇怪应对,让司马懿瞬间有两种判断。 一种,是蜀贼长途行军,精疲力尽,且兵力不足,无法发动主动攻击。 另一种,是蜀贼在故意引诱自己拦截这支前锋部队,导致自己撤退不及时,被跟在后面的蜀贼大军给缠住。 司马懿略作犹豫了一下,很快做出了判断——立刻撤兵。 都不带犹豫的,甚至闹得刚刚进入伊阙关的孟达,看的都有点发愣。 站在孟达的角度看,自己来伊阙关来的太快了,跟大部队已经有些脱节,士卒体能也到了极限.司马懿真要硬攻伊阙关,孟达还真的不一定有把握能够守得住。 可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个事儿,他还是觉得,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些。 首先呢,司马懿需要考虑到,南阳方面过来的援军,他的主帅和领兵将领的用兵风格。 南阳属于荆州,荆州方面过来的援军,主帅不是张溪就是徐庶,这两个人,都是那种心思细腻,用兵果决的类型。 他们既然往洛阳派出了援兵,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能来的那么快,那么在这支援兵身后,主力大军很有可能是旦夕就至的。 司马懿等不起那么多的时间。 而这支援军的领军主将,根据斥候回报,将旗上写的是“孟”字。 荆州过来的将军,姓孟,有资格能独领一军的人,大概就只有上庸的孟达了。 孟达这个人,那也是名声在外的,虽然不如法正,李严等人名声响亮,但不管是在东三郡还是在蜀地,细作情报都有表述,说此人的能力不在法正,李严之下。 司马懿可不相信,这样的人会是那种瞻前不顾后的人。 因此,在司马懿看来,孟达不选择主动进攻自己的后翼,反而摆出一副急于入关的姿态,有非常大的可能,就是要以自身为饵,引诱自己继续在伊阙关恋战,给荆州的主力大军赶到并且全歼自己争取时间。 其次,司马懿也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 退一步说,就算孟达带来的士卒是因为精疲力尽,无力进攻,给了自己击破孟达所部的机会可孟达都已经到了,那么荆州的主力大军,必然就在身后。 这不过是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 司马懿在这次反击洛阳战前,其实最担心的,始终不是能不能攻克洛阳,而是蜀贼同样准备了快半年的军事计划。 如今荆州的主力大军来援洛阳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快到司马懿都怀疑,其实自己进攻洛阳的时候,荆州主力大军就已经从南阳出发了。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考虑,蜀贼的荆州军团,很有可能就不是来支援洛阳的,而是他们本来就应该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洛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