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而张溪嘛张溪想了好久,才问道,“丞相可有万全之策?!须知益州人士,未必愿意天子迁都!!!” 张溪就是问问,诸葛亮打算用什么方式,去说服那些益州本土派,又或者说,诸葛亮打算付出什么代价,来换取益州本土派同意迁都。 如果说,诸葛亮只是打算借用地方镇守大将的兵权威慑,逼迫益州本土派同意的话.那张溪真不能答应诸葛亮。 这是一个很坏的例子,这个头是不能开的。 开了,很有可能演变成唐朝后期藩镇节度使的后果。 你真不能怪张溪想到那里去,主要是诸葛亮给张溪的看的联名奏章的名单上,第一个是赵云,第二个是徐庶,第三个是魏延一水的地方实权将军。 如今诸葛亮又要求张溪在奏章上签字背书,很容易就让张溪往歪了去想,以为诸葛亮是想搞内外勾结,以兵权来控制朝政的做法。 这是张溪绝对不愿意接受的。 但考虑到,眼前的人毕竟是诸葛亮,张溪也觉得诸葛亮不是那种为了眼前利益不顾长远的人.所以,张溪还是主动问了一下诸葛亮的迁都计划,想看看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打算的。 总之,在搞清楚诸葛亮到底打算怎么做之前,张溪是不会轻易同意替诸葛亮背书的。 诸葛亮倒是没想到张溪能想歪这么多.但对张溪阐述自己的迁都计划,借此说服张溪,倒也是在诸葛亮的预料之内的。 “年中时,士元传来书信,言及孝直病重难愈.八月,孝直病故,天子追谥为翼侯,葬于锦屏山南麓。” 诸葛亮一边说,张溪一边听这事儿张溪确实也知道,但不是在八月,而是在十一月,江陵战事结束后。 有一说一啊,张溪真不是没良心,而是那时候最让张溪震惊的事情是周瑜的病故。 法正虽然有不错的交情,但,真没那么熟。 而且,现在对张溪来说,他想知道的是,诸葛亮说起这事儿的目的是什么.总不是要当着张溪的面,给法正吊丧吧?! “.孝直临终之时,曾推荐李正方代理尚书令一职,元长以为,可行否?!” 你堂堂丞相,对朝中的人事任命,来问一个边关大将可不可行.多少有点多此一举了哈。 当然,其实张溪也明白,诸葛亮的那句“可行否”,问的不是李严能不能担任尚书令一职,而是想问张溪,用扶正李严这个尚书令的职位,来换取东州派对迁都的支持,这么做,可不可行。 法正是东州派的领袖人物之一,官居尚书令。 虽然在法正的头上还有一个总摄朝政的诸葛亮,但在这些年,诸葛亮外出坐镇关中,现在坐镇洛阳的情况下,法正这个尚书令,在成都就是实际上处理大部分朝政的实权人物,同时也是这些年东州派重振势力的关键。 如今法正病故,东州派损失了一个领军人物的同时,自然也非常希望依然由东州派的首领李严,来接管法正的权利。 毕竟,不出意外的话,诸葛亮是会继续自我外放,呆在洛阳的,这么一来的话,朝中的大小事务,大部分还是尚书令说了算。 因此,法正在临终前,推荐了李严接任尚书令,而诸葛亮也希望通过同意李严接任尚书令,来获取东州派对迁都的支持。 而李严这个人能力是足够接任尚书令的了,可他的人品实在是. “李正方虽能力出众,然此人私欲过重,若其仗尚书台”张溪不算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而诸葛亮却是笑笑,说道,“有士元执掌门下省,元长不必多虑嗯,若元长实在不放心,亮有意举荐蒋公琰为中书侍郎,董公允为尚书仆射,如此,如何?!” 懂了,一个荆州人,一个益州人,分权,制衡东州派的李严老一套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