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首先,王朗作为天下大儒,又活了这么久,他当然知道公开课和闭门授徒的区别,他也有自己的人脉,知道张溪最多只是听过几次颍川荀氏搞的公开授课而已,根本不可能是颍川荀氏的真传弟子。 只不过碍于人家颍川荀氏都没有表态辟谣,他王朗也不好多事去拆穿这个传言而已。 世家嘛,大多心思复杂的很,人家颍川荀氏觉得这不是件坏事,他王朗难道非要去当坏人,啪啪的打人家荀氏的脸?! 其次,王朗作为天下经学大家,就算让他跟荀爽辩经,他都不觉得自己会输,何况张溪这个寒门出身的学子。 舌辩这种事情,说到底靠的是自身的文化积累,自己一个七十六岁的老人,一生都沉浸在经学研究里面,难道还能比不过一个才刚刚四十岁,其中有二十年在战场厮杀的小子不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退一步说,输了,也不会影响到军中的士气。 能听懂舌辩的人,至少得有一些文学功底,否则连双方到底在说什么都听不懂,怎么去评判输赢?! 说到底,双方舌辩,不是说给在场的士卒们听的,以这个时代的识字率,在场的双方士卒根本不可能听懂两人到底说了些什么,自然也就不存在影响军心士气的问题。 事实上,这场舌战,主要是说给那些能听懂的将军们,乃至天下士人听的。 要是张溪输了,那张溪就只能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不能轻易放弃,否则他就成为天下笑柄了,因此,他为了自己的名声,必然不会退兵。 要是王朗输了,那张溪更加不能退兵.说赢了你反而跑了,是不是因为你自己也知道自己不过是狡辩赢了,心里其实根本没底,不敢跟大魏天兵抗衡?! 在王朗看来,输赢,对大魏都是有利的,只要张溪答应了这场舌辩,那么获利的,必然是大魏。 唯一麻烦的是如果王朗输了,那王朗的名声多少会受到一点影响,但考虑到他的年纪,以及他在经学上造诣,想来天下人也不会因为这场舌辩的胜负,去苛责他一个七十六岁的老头子。 王朗本人对这事儿,倒是挺看的开的。 王朗就是通过这样的说辞,说服了曹真,带着他来到阵前,见到了张溪。 而见到张溪后,王朗也是带着一丝和蔼的微笑,看了张溪好一会儿,才慢慢点头,似乎表达了对张溪的认可。 张溪的反应就很实在——这老头谁啊,笑的那么猥琐,那么奇怪。 然后吧,张溪就差点把已经忘了快二十年的一句“窝槽”脱口而出,只因为对面老头说了一句几乎刻在了张溪DNA里的话。 “来者可是张元长” 一天的欠债补上。因为没有存稿,现赶出来的,所以难免有些错别字,请各位见谅,顿首。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