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何夕的规划-《大明公务员》


    第(2/3)页

    何夕在怕。

    其实,前文说过,真要算起来,大明六千万人口,在这个时代,才是最大的单一市场。如果能往工业品完全占据大明国内市场,那么支撑起辽东,北京的工业体系,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的。

    但是何夕不敢这样做。

    何夕怕的不是拿些腐儒们,而是怕,在工业产品冲击之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解体瓦解,从而带来的巨大的灾难。毕竟,晚清民国出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归纳到这个一个原因上。

    外国人只要在中国大地上赚钱,不需要在收拾局面。所以,就形成了万恶的旧社会,形成了人民的极端贫困。要知道古代中国百姓并不是都如解放前的农村那么穷的。

    甚至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人均消耗粮食的数据,还比不过宋朝。

    从农业生产上来说,农业技术革新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清代的粮食亩产是超过宋代的,农村本来应该比历史上要更有钱才是,但是解放前的农村,是普遍破产。日子过的苦极了。

    如果贸然将工业品倾销全国,所带来的后果,会是什么样的?何夕不知道。

    那是将中国其他非工业区当经济殖民地来经营的,时间长了,闹出遍地烽烟,都是有可能的。是以,何夕才想要改造河北的农村,想办法,河北百姓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化为专业化经营的农场。

    这也是何夕为将来更多农村改革做准备。

    毕竟,在大明农村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士大夫们的根基就在农村。在村落。

    如果不解决的话,将来面对的问题更多。

    不过,这一件事情太大,何夕只能做准备,连提都不敢多提。

    只是,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可不是一个好糊弄的。很快就抓住了何夕言语之中的漏洞,开始询问,几句话的功夫,就将何夕的想隐藏的东西,扒得干干净净的。

    朱元璋说道:“这么说?你觉得,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说,将工业体系推广到全国的时候,各地农村会出事?”

    何夕说道:“会有阵痛。”

    朱元璋冷笑一声,没有说话。但是何夕听了,却又一些脸红。

    何夕不知道这个词是谁发明出来的。但是非常高明,一下子化解的问题深度,这种技术进步,社会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自然会让很多人被时代的洪流裹挟,不知道什么样的下场。

    但是什么样的下场,都不能用阵痛来形容?

    那有要人命的阵痛?而且不是要一个人的命,是要一群人,甚至更多人的性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