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尴尬事(求月票)-《最才子》


    第(2/3)页

    “可是什么,我怎么记得解大才子在洪武一年殿试时拿的是二甲第四名,总排名第七?”有人忍不住插嘴问。

    “这你就不知道了・就因为解大学士的文章实在太好,太祖高皇帝要定他为状元。可是,胡惟庸这个大奸垩臣妒忌解谨的才学,进谗言说,首开科甲,为国抡元・当取吉祥以顺民心。解缙字大绅,点为状元,‘缙,、‘绅,俱‘解,,于国不吉。太祖闻言默然无声,念及国祚,便忍痛割爱舍却解缙,钦点取名较吉祥的“任亨泰”为状元。”

    “哦,原来是这样啊!”众人都是恍然。

    翁举人感慨:“即便如此,二甲第四也非常了不起了・至少能得个庶吉士出身。我等若是有这个造化,将来未必不能入阁。只可惜天下间只有一个解大学士,而我等的名气也不至于让朝垩廷巴巴儿地派人来强拉进考场。”

    “是啊,天下间如解大学士者,又有几人?”众人都大声感叹。

    这话倒是让吴节心中一动,看来,名气这种东西真的很要紧,若自己早一年开始经营“吴节”这个名字,靠着自己所熟记的唐诗宋词,只怕早就成为天下第一大才子,文坛领垩袖了。

    到时候,只需放出一点风声,说我吴节想参加进士科考垩试,礼部的人还可以用相貌一事来为难我吗?

    哎,失误了失误了,这里是古代,古人对名声的看重却不是现代人所能了解的。

    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自己是个苏东坡一样的文坛巨匠,谁敢拿眼色给我看?我来参加科举,已经是给你们礼部,给朝垩廷面子了。

    获取名声,尚余两月。

    还来得及。

    吴节默默地端起茶杯,喝了几口,心中突然有了主意。

    段时间内,包应霞是没办法来给自己做人证的了,只能自己想办法另外找一个。

    如果前一阵阵子自己得了顺天垩府乡试头名解元,算是明满京垩城的话,到如今,随着上万举人涌进垩京城,这点小名气很快就被冲淡了。所谓一举成名天下知,你不中个前三甲,也只能一举成名,本地方知。

    所以,吴节怀疑自己现在的名字还有多少北垩京人还记得。

    不过,想来内阁的几个大老是知道自己的,既然如此,何不径直找上垩门去以文会友?

    这个主意真的不错啊!

    吴节突然有些欣赏起自己这个主意了。

    据他所知,内阁的高拱、徐阶、张居正可都是文章大家,是这个时代中的文学成就最高的几人,想必知道自己文章的分量。

    至于严嵩父子……同这两个家伙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为好。

    于是,吴节就让茶馆的老板拿来纸笔,在茶楼里坐了一整天・细微地作了三个册页。每个册页都抄了一篇散文、一篇八股文、一首七言、一首五言古和一首词。

    散文选的是欧阳修的《秋声赋》,八股文则直接用的四川院试时的考垩试题目,七言是杜甫的《登高》,五言古王维《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五百里。”

    至于那首词,自然是“当年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了。

    五种题材,五种风格,还都是中垩国古典文学的高峰之作。只要这三个阁老不是瞎子,肯定能看出其中的价值。

    吴节对此充满了信心・不觉得得意起来,一手宋徽宗瘦金体写得越发清俊秀美。

    “这算是行卷吧?”吴节放下笔,微笑着想起了唐朝白居易的故事。

    唐垩人进垩京考垩试时,为了获取好的名次。大多会提前将自己得意之作做成一个卷子,然后投递到公卿大夫手上・借以扬名。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行卷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行卷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也因为有顾况的推荐,白居易高中进士。

    论及自己行卷中抄袭的诗词,其中王维那首并不弱于白居易杜甫那首甚至好上许多,打动三个阁老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吴节并不打算借此让他们做自己的证人,也不许这么做。实际上,只要能够同三人坐二论道,就足以为自己获取极大名声。到时候,想进考场还不简单?

    出于对明朝第一政垩治家改垩革家张居正的好奇吴节的第一份行卷就投递到了张府。

    张府挺富贵的,宅子很大,门槛也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