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白银粮票-《朝着帝国前进》


    第(2/3)页

    其实早在一开始,李康就想过施行管制政策,不仅仅是粮食,生活日用消费品,他都打算实行管制配给制度,可后来还是不了了之了。因为那个时候物资匮乏,当然这也是李康要实行管制的原因…连个作为配给凭证的东西都没有,唯一能用的只有竹片、木片,但这些太容易仿制,欲壑难填,如果真要用木头片子做'粮票、布票',李康保证百分百会有人仿造…到后来情况渐渐好转后,这件事就被李康暂时搁置了。

    不过,没有合适的票据只是原因之一,最主要的还是一开始物资极度匮乏的时候,大家都在吃大锅饭,钱都没有,私人财产遥遥无期,明面上没有出台管制条例,内里干的就是管制的事,只是后来钱财流通了,与外界的商路打通,私企开始出现,这才在实际上结束了'管制'状态。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自由贸易的人们,猛然间回到管制时代,他们能适应吗?

    好吧,就算幕府可以强制施行,但苏武镇怎么办?作为对外窗口,自由贸易区,通商口岸,经济发达地区,你来个粮食管制,这不是逗吗?信不信分分钟回到解放前。数年之功毁于一旦不说,还极其伤人品,品牌烂了,以后要想再重新建立起来就难了。

    难道要区别对待,搞个'一国两制'?

    那还有谁愿意待在本土?全一窝蜂跑到苏武镇去了!除非学兔子设关,但这明显没必要啊,人家那是历史遗留问题,不得不为之,你这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这不是搞笑吗?

    更重要的是,粮食管制是因为对外开拓,人口暴增造成的,那知道真相的老百姓会怎么选?

    老子拼死拼活的支持幕府开疆拓土,结果日子过的反不如从前,那我干嘛还要支持幕府,就现在和和美美的日子,我觉得挺好的。

    然后一个个就赖在窝里不动了,李康找谁哭去?老百姓没有了积极性,如果强逼的话,武帝末年就是榜样。

    “赵卿,印刷厂那边有条件完成你的计划?”虽然心里不怎么认同赵过的想法,但李康还是露出了笑脸,不管想法是对是错,有想法的官员总比光吃饭不干事的要强得多,那种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做,不做不错'为官场信条的老油条,李康是最讨厌的!

    “印刷厂?”赵过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反应过来,道:“臣下并没有知会印刷厂。”

    “没有?”李康很奇怪,在他看来,票据一般只能用物美价廉的东西充任,而纸则是最合适的,布匹、金属之类的,跟粮食一样,华夏也缺,显然不适合做票据。

    “下臣们商量后,一致觉得用白银充作专门的粮钱是最合适的,正好可以与现下流通的华夏币区分开来,并且发布律令,规定一段时间内,禁止华夏币与粮食互通,只允许使用粮钱购买粮食。”赵过侃侃而谈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