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琅琊王氏(二)-《亲君笧》


    第(2/3)页

    这确实是个非常急智的少年,暗藏机锋的话语几乎是张口便来:“昔日张楚王曾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虽然他没有得到天下,这天下却真的改旗易帜,成为了汉高祖刘邦的囊中物。刘邦虽是一介草民,但他文有萧何、张良,武有樊哙、韩信,可见有错的并不是僭越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实现这件事情的人以及他身边的谋臣良将。”

    谢琰微微点头,嘴角轻扬。

    那少年受此鼓励,心中一热,正想和盘托出,突然记起父亲的嘱咐,神色收敛了一下,微笑道:“如今世情与汉朝已经完全不一样,以我们家族看来,在这个乱世里,唯一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依仗就是军权。琅琊王氏世代都是文臣,因此我们只能做那从龙之云。”

    他说得含含糊糊,并不愿意开门见山地表明王氏效忠的对象,只说那人是手握兵权的。

    谢琰见他不愿言深,暗暗摇头,给自己的父亲使了个眼色。

    谢安会意,作出十分生气的样子,喝斥道:“一派胡言乱语,谢家绝不会背弃皇恩,这般大逆不道的言语请不要再提。”一边喊了小厮进来,说道:“送客”。

    那少年踌躇满志而来,却泱泱离去。

    谢安立刻着人去查这少年的来历,家奴回报说这少年坐王家马车来的,上车的时候仆役们唤他“二公子”。谢安想了想,对谢琰说道:“此人应该是王谧的嫡次子王球,因尚未及冠,故而很少见人,小小年纪已有乃父之风,比起他的兄长似是更胜一筹。”他说这话的时候,并不是十分赞赏的表情,而是有一些悲哀,他断言道:“王家如果一意孤行,难免会遭灭顶之灾。倾巢之下焉有完卵,你妹妹的事情你要放在心上才行。”

    谢琰正色道:“请父亲放心,琰一定尽力为之。”

    古时候信息通讯业十分地不发达,只有紧急军情可用信鸽通信,皇帝的旨意,告示什么的都是通过驿站传递,远的地方延迟十来天什么的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古代有一种著名建筑叫做“烽火台”,哪里有人侵略,就烧哪里的烽火台。放在现代的话一个短信一个QQ就搞定了,八卦消息更是网上漫天飞。

    谢璎的这桩八卦过了好几天才传到离建康只有几十里地的京口里。

    萩娘完整地听完了小耳报神采棠传达的全部内容,心里浮起两个字:

    “耳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