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56)送官亭-《陌上行》


    第(2/3)页

    因为是在岁首年初,每年这个时候进京的官员不多,接官亭的首亭上就只有商成和段四两个人。后面的两座亭还有亭廊里有一些赶路的人在歇脚。有眼光独到的精明人在附近搭庐棚卖茶饭。不时也有人挑着担子走来走去地叫卖一些本地小吃或者价钱便宜的卤蛋蒸馍之类的吃食。

    现在,商成坐在官道左边接官亭里的石鼓凳上,一边喝着路边茶水摊上买来的大叶茶,一边和段四有一句没一句地拉话。而把自己打扮得完全就象是个仕子的李奉,正和茶水摊上的小姑娘凑在一起嘀咕。也不知道这小子使了什么本事,不时把小姑娘逗得呱呱呱地笑个不停。卖茶水的女人应该是小姑娘的娘;但她对李奉拿话搭引自己女儿的事也不大管顾,只是在女儿光顾着和李奉说话,倒茶洗碗时手脚不怎么麻利的时候,才小声呵斥一句。

    隔着官道的送官亭就很热闹,穿着各种颜色官服的人在里面进进出出,时不时有人站在车马旁边朝着送别的家人朋友长揖作礼,然后才坐上马车或者骑上马。这些都是赶赴各地履任的官员。每年的这个时间,京畿附近的各条官道上,赴任官员的车船走马络绎不绝,沿途驿站全被他们挤得满满当当,有时甚至闹得住站的驿丁都不得不去外面借宿。其实,这些人差不多都是在年前就已经接到任命要去外地上任,可他们总能找出理由在京城逗留,一直要等到元宵节过罢才上路。但是,这不能责怪他们,这些官员们恋家不舍也是有情可原的。唉,这个时候的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医疗卫生条件也很差,所以不是所有出远门的人都能平平安安地回来。不管这些人入仕为官到底是为了高尚的理想,又或者是为了简单的目的,可他们毕竟要辞别骨肉亲人,告别近朋挚友,离开故土家乡。重团聚怨离别,在这个时候,所有即将踏上远途的人心中都充满了感伤。他们站在车辕上,坐在马背上,一遍又一遍地回首凝望,一次又一次拱手,哽咽着大声呼喊亲人与朋友的名字。送行的人站在道边,除了吟诵别离诗令之外,偶尔还能听到几声啜泣。直到车马顺着道路迤俪远去,消失在视线的尽头,送别的人才会带着深沉的失落,渐渐地散去……

    直到晌后,送官亭上的人才渐渐少下来。

    李奉是个有眼色会来事的家伙。看着差不多应该是吃晌时分,就拿出两吊钱给卖茶水的女人,让她帮忙买点干净吃食来。这样一来,当商成和段四拿着裹了酱肉的煎饼大嚼时,他就能和小姑娘坐在一张条凳上边吃边说话。一张卷了大肉的白面饼子便教小姑娘眉开眼笑,而买吃食剩下的那几十文制钱也让她娘对李奉的毛手毛脚视而不见。当然,李奉最多也就是嘴头上沾点便宜,顺便摸下小手碰下胳膊什么的。不过,眼下他开始和小姑娘的娘搭话,旁敲侧击地打听别人家里的光景,同时也介绍下自己一一当然是拣好听的说了。看上去他好象有那么点意思。小姑娘的娘似乎对他这个相貌俊俏的九品校尉也挺满意,也不再招揽什么生意,而是专心地与他说话。

    从南边又过来了一支马队,大约有二三十匹马,虽然不是纵马驰骋,可人多马壮前呼后拥地倒也颇有点声势。

    李奉立刻停下才说了一半的话,走到自己的坐骑旁边一一他的腰刀挂在鞍鞯边。段四也转过了头扫了一眼。

    再近一些,就能看出这支马队明显都是军旅中的健儿。当先一骑上坐的是个赤袍上将,旁边两三个都是绯袍将军。其余人等袍色不一,不是校尉就是士卒,显然是四个将军的贴身护卫。

    段四站了起来走到商成侧后,小声地说:“瞧瞧别人的排场,再看看你一一话说你也是上柱国了,怎么出门就不能多带几个人呢?”

    商成已经吃完煎饼,拿包饼子的牛皮纸抹了手,正捏着纸团在鼓凳上转来转去想找个能扔的地方,说:“我倒是想多带些的。可想了想,多半没人愿意掏钱来观瞻大将军威仪,只好算了。”又说,“其实,你看啊一一我呢长相不受看,你啦也不讨人喜,有我们俩丑八怪在,还要多余的人做啥?都看我们俩就成了。回头找人照我们俩的模样刻版印成门神画,朝大门上一贴,保管是诸邪辟易!”他还是没找到地方扔纸团,只好丢在石桌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