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休息室内。 林笙依然在他的本子上。 用笔尖飞快地记录着什么,发出沙沙的声响。 “你和苍龙,那么多年没打过了。” 楚莹在他身边坐下,轻声询问道。 “现在记录的这些信息,还能用吗?” “不能了。” 林笙头也不抬地回答。 “对于职业选手来说,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习惯被人记住,所以不断进行微调是很重要的。” “而数据分析师也同样要跟上这种微调。” “以一周为期限,一个选手的战斗信息,就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更新。” “我现在做的,只是基于他最近的比赛录像,进行一些战术上的假设。” 虽然林笙嘴上,总是对刘子铭充满了不屑和调侃。 但在战术层面,他给予了这位老对手最高级别的重视。 这几天在基地。 他不仅仅是在观看回放。 更是在进行一种近乎苛刻的数据解构。 他将刘子铭最新的战斗录像,与几年前的旧资料一帧一帧地进行对比。 分析着他每一个出刀角度和发力习惯。 甚至是移动时重心变化的细微差别。 这些东西,肉眼只能看个大概。 所以,在每天的个人练习中。 林笙都会将这些观察到的模糊印象,输入到全息对练系统中。 让粒子系统去模拟记录。 去构建一个尽可能还原刘子铭的全息影像。 他需要通过这种实景演练,将那些肉眼的感性观察。 转化为真实有效的数据。 当然,这个数据模型也不可能百分百准确。 剩下的,就要靠选手在实战中。 凭着肌肉记忆和战斗直觉去临场适应和修正。 一般交手几个回合,这个数据模型就会被林笙在脑海中。 彻底修正完毕。 这也是为什么,林笙的战斗,总是一开始显得有些困难。 然后越打越顺,直到最后。 对手都会产生一种被完全看透的挫败感。 直到战斗结束的前一秒,他都在去学习,去探索,去适应。 也不是说其他选手就不会这么做。 但正如一句老话所说。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如果想要在这条残酷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你就必须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倍的努力。 但努力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就比如现在萤火战队,还没有专业的战具调试小组。 大部分技术支持,都只能靠外包。 去寻求量子工业之类的大厂进行指导和调整。 再由林笙自己进行微调。 这导致萤火战队的副战具研发进度特别缓慢。 也不可能像邓雪莹的“爆裂狮心”那样,成为一张决定性的底牌。 当然,在林笙看来。 “爆裂狮心”的强大。 也不过是吃了版本更迭和烽烟战队资金雄厚的红利。 一旦其打法规则被研究透彻。 这种过分依赖特定结构的武器,反而更容易受限。 你需要不断更迭技术以防被人研究。 那么投入的资金就会越来越大。 如果不是烽烟这种豪门。 万万不能头铁去走这条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