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朱棖没有在大鱼塘继续观察,迅速的宏观观察之后去观察水缸。 既然院中之景是考题,左右如此明显的差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肯定不能是单靠一个大鱼塘就能答对的。 大水缸是连通的。 总共一个大水缸,十七个中等水缸,没有小水缸。 朱棖只是站在外面观察。 从视野看过去,结构非常明了。 首先就是水槽,从大水缸之处,分别延伸出来十七个水槽,在水缸沿一尺之下,水缸被凿开了一点用水槽分别连到十七个中等水缸中。 水槽里面有水,而且同样快要溢出水缸了。 水中同样有鱼,鱼的品类差不多没区别,水缸里面也有石头泥土这些,其实也可以养鱼! 朱棖觉得自己不能纠结在养鱼这个问题上,要是判断那个方式养鱼比较好,他自然是选择水池。 “黄河水,难道是要说,水至清则无鱼?” 朱棖忍不住的嘀咕,这很有可能,天下一统,结合现在大明,浑浊的池塘便是天下,鱼就是百姓。 清澈的水中养不了鱼的,清澈的天下是没有百姓的。 “又或者无为而治?” 朱棖又走在大鱼塘旁边,游鱼随意的游动,但依旧在大水塘之中欢快的游动。 百姓,天下,一统,无为而治。 那么这道考题就变成了无为即无所不为,乃治国之道。 这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汉代的文景之治便是沿用黄老之术治理天下的典型案例。 这很符合这种场景。 那么另一边圈起来的水缸,就是无为而治的参照。 无为而治讲求以法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而不是人过多的干涉社会的自然运转。 既是非人治! 而现在,人为的将大鱼塘改变为大水缸,鱼塘的多少不知,但通过人干涉社会秩序的方式,来管理天下。 这种方法就会影响到天下的自然运行,让游鱼的生活习性变得混乱,也就是社会秩序变得混乱。 【ps:哇哈,感谢尤岺、书友20181202075850907、糖果不是lsp 打赏,作者君受宠若惊啊】 第(3/3)页